新能源汽车+华为概念的股票(华创证券: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承上启下的关键)
【百科解读】
智通财经APP获悉,华创证券公布研究报告称,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行业在从数量向质量的切换过程中,预计车企应对策略上或有分化:1)底线思维:满足双积分需求为目标,保障整体盈利性。2)竞争思维:从消费者能感受到的地方提升,扩大市占率。新能源长跑中,车企策略抉择势必引起产业链景气波动,建议持续关注:拓普集团(601689.SH)、欣锐科技(300745.SZ)、福耀玻璃(600660.SH)、继峰股份(603997.SH)、德赛西威(002920.SZ)和方正电机(002196.SZ)等。
华创证券重要观点如下:
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最终一年,行业能否承上启下?
12M21新能源汽车批发超50万辆/同比+114%、环比+16%,新能源乘用车月度渗透率达21%,实现自7M20以来连续17个月高增长,全年约332万辆/+1.8倍。而2022年将是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最终一年,从政策变化与供需角度看:
1)政策:短期补贴退坡温和,中长期支持趋势不变。从补贴、购置税、牌照、双积分四个角度看,单车政策支持的经济价值在5.2-13.1万元不等。2021-2023年非牌照政策单车经济价值同比退坡1.2万元、0.6万元、1.3万元,尤其是2023年补贴完全退出,有望推动需求在22年提前释放。除了双积分政策随行业供需变化外,我们预计购置税和牌照政策在支持方向上短期不会发生变化,新能源汽车销量2025年渗透率有望达到30%,超前实现2030年规划目标。
2)供给:从数量提升向质量提升进步。近2年新能源乘用车在售车型数量以年均20%的增速扩容,2022年有望达到350种,占整体在售乘用车的33%。而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的单车年销量也达1万台,高于19-20年的0.5-0.6万台、低于燃油车平均的2.1-2.3万台。国内新势力、自主车企爆款拉动明显。
3)需求:ToC释放加速,哑铃式分布中代步、增换购需求凸显。特斯拉、新势力、自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力持续提高了市场热度,在“关注度变现”的趋势下ToC上险占比已超过80%。结构上,新能源乘用车在0-10万元及20万元以上价格带渗透率表现突出,合计占新能源销量的70%-80%。新能源乘用车在低端代步、中高端增换购市场的表现突出。
CR10车企竞争提速,2022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570万辆/+72%。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下,CR10占7成、CR20占9成份额,近三年总体稳定。从车型角度,CR10占据近5成、CR10-20仅占据1.5成。预计2022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有12家车企,其中比亚迪(~150万辆)、上汽集团(~85万辆)、特斯拉(~70万辆)、蔚小理(~52万辆,合计),构成市场中坚力量。
从数量增长向盈利质量提升切换,车企做好准备了么?
22-23年销量增速或收窄,过程中会持续面临供应链的棘手问题:芯片短缺、补贴退坡(最高约5千元、1.3万元)、原材料涨价(电池涨价或>1万元)。从数量向质量的切换过程中,预计车企应对策略上或有分化:
1)底线思维:满足双积分需求为目标,保障整体盈利性。补贴退坡影响目前已低于锂矿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部分车企会通过开源(在售涨价、新售定价)、节流(降本增效)、投资布局的方式消化吸收成本压力,也会考虑在A00或PHV市场发力,谨慎进展盈利受影响最大的长续航纯电车型;
2)竞争思维:从消费者能感受到的地方提升,扩大市占率。市占目标更高的车企会在兼顾盈利的前提下,通过配置升级强化车型竞争力,尤其是在泛娱乐(影音体验)、泛舒适(驾乘体验)、泛智能(科技体验)方面。
新能源长跑中,车企抉择势必会引起产业景气波动,我们建议持续关注:
1)降本:材料、工艺、结构的更新,一体化压铸(文灿股份、广东鸿图)、轻量化(拓普集团、爱柯迪、旭升股份)、电池技术迭代(和胜股份);
2)增效:能耗降低、效率提升,800V高压(欣锐科技)、热管理(银轮股份、新坐标、克来机电);
3)泛娱乐:影音体验,光学(福耀玻璃、华阳集团)、声学(上声电子);
4)泛舒适:驾乘体验,内外饰(常熟汽饰)、座椅(继峰股份)、空悬系统(中鼎股份);
5)泛智能:科技体验,域控(德赛西威、伯特利)、座舱(均胜电子、富奥股份)、激光雷达(禾赛科技/拟上市、速腾聚创/拟上市、炬光科技);
6)其他:混动(万里扬、菱电电控)、低端市场(英搏尔、方正电机)。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涨价超预期、芯片供应不及预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北汽新能源公司面临的形势(北汽新能源为何销量大减)
【百科解读】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进展极为火爆,无论是传统燃油车企,亦或是造车新势力,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了全球53%的市场份额,渗透率更是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2%。相较于大市场的向好,连续6年成为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曾经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扛把子北汽新能源却有些不顺,不仅销量差,财报更是惨不忍睹。
销量方面,2021年北汽新能源只卖出去了2.61万辆新车,与2018年北汽新能源的158012辆相比,连零头都不如。财报方面,前几日,北汽蓝谷公布了2021年度业绩预告,继2020年亏损64.82亿元之后,北汽新能源2021年延续亏损势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48-53亿元。同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50-55亿元。
北汽新能源为什么会一落千丈,沦落至此呢?客观来看,市场策略上,北汽新能源过度依赖网约车市场,一旦这个市场饱和或者出现问题,必定影响销量;产品品质上,诸如附件电器故障、动力电池故障、续航里程不准等问题频发,卖得越多,口碑越差。除了这两个真相,那就是人的问题了。
近期,北汽新能源百万贪腐案被炒得沸沸扬扬。加之曾担任北汽新能源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极狐事业部总经理的陆皓也曾被上海警方带走调查。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北新能源的没落不仅是天灾,更像是人祸!对于北汽新能源的每况愈下,各位老铁,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创新引领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
【百科解读】
2月10日,在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电池组装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人与工人协同作业。
2月10日,记者走进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西安高新区草堂厂区,年产20GWh(亿瓦时)新型动力电池项目已建成投产,并实现了满负荷运行。该项目为我省新能源汽车提升市场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将极大增强我省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实力。
在比亚迪20GWh新型动力电池项目的电池组装自动化生产线上,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黄色的机器人与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协同作业。机器人灵活高效,工人沉稳细致,整个生产流程一气呵成、井然有序。
据介绍,比亚迪20GWh新型动力电池项目由西安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投资120亿元建设,旨在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实现本地配套,重要生产为比亚迪DM-i超级混动车型配套的电池电芯、模组及电池包等系列产品。该项目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对完善西安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链条、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地配套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记者获悉:比亚迪DM-i超级混动车型使用的是新型动力电池——超级磷酸铁锂电池,业内也称之为“刀片电池”。相比三元电池,“刀片电池”安全性能更好,在高温、过度充电、外力挤压、针刺等极端情况下,电芯发生起火爆炸的概率更低。此外,“刀片电池”的使用寿命更长、创造成本更低,且“刀片电池”的电芯具有更大的散热面积,也更加耐低温。
比亚迪20GWh新型动力电池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22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该项目于2021年4月启动建设,截至目前,10条电池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新能源汽车旺季淡季(新能源汽车销售淡季)
【百科解读】
2022年新春伊始,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开门红”。1月份通常为新能源汽车销售淡季。但今年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淡季不淡”,延续高增速。
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什么“淡季不淡”
2022年1月,以“小理蔚”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销量迎来业绩新突破。其中,小鹏汽车1月份交付12922台,同比增长115%,连续五个月交付突破万台。理想汽车交付12268台理想ONE,同比增长128.1%。蔚来汽车交付新车9652台,同比增长33.6%。
此外,比亚迪发布的1月份产销数据显示,当月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91736台,同比增长309.66%;实现销量93168台,同比增长361.73%。对此,比亚迪方面表示,坚持EV纯电、DM混动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布局以及新品牌持续发力是其销量高增的主要真相。
新能源汽车实现“开门红”,除了因为自身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不断提升之外,业内专家认为还有两大真相:一是,2021年,汽车“缺芯”和局部地区疫情的反复影响,使得部分积压的订单顺延到了1月份;二是头部效应显现,消费者越来越认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高性价比受青睐
2021年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公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在补贴退坡之后,部分车企宣布涨价,导致消费者购车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虽然在过去一年里,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大幅提升,部分车企营收也水涨船高,但由于上游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车企净利润方面并没有实质增加。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尽管目前补贴退坡和车企涨价对消费者不利,但当前油价处于上升趋势,新能源汽车的电力能源价格较低,具备比较高的性价比,对消费者依然具有吸引力。
中汽协则预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500万辆,同比增长42%。同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助力、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在巨大程度上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尤其是在“双碳”的大趋势下,更加速了转型的进度,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的规划目标很可能提前实现,这一切将有效支柱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保持增长的态势。
新能源汽车“淡季不淡”,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这也彰显了新能源未来进展的趋势。当前国内稳增长诉求越发明显,在扩大内需战略要求下汽车消费有望成为主要发力点,稳定汽车消费的必要性上升。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突破新能源汽车续航、芯片等进展瓶颈,助力实现我国汽车行业高质量进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2018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
【百科解读】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信息,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其中汽车3.0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4.8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44亿人。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674万辆,新领证驾驶人2750万人。
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02亿辆。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622万辆,比2020年增加198万辆,增长8.16%。其中载货汽车新注册登记404万辆,比2020年减少12万辆,下降2.88%,呈下降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摩托车大幅增长,摩托车新注册登记1005万辆,比2020年增加179万辆,增长21.67%,近三年保持快速增长。
从城市来看,武汉、深圳、东莞、天津、杭州、青岛、广州、宁波、佛山、石家庄、临沂、济南、长沙等13个城市超过300万辆,苏州、上海、郑州、西安超过400万辆,北京、成都、重庆超过500万辆,全国79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35个城市超200万辆。
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车新增明显。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增长59.25%。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9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11.25%,与上年相比增加178万辆,增长151.61%。近五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7年的65万辆到2021年的29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在取消二手车“限迁”及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等政策推出后,二手车市场也被盘活。2021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共办理机动车转移登记业务3048万笔。其中,汽车转移登记业务2923万笔,占95.90%。近五年二手汽车转移登记与新车注册登记数量的比例由0.67上升至1.11,反超新车注册登记量。
截止2021年,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4.8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4.44亿人,占驾驶人总数的92.24%。2021年全国新领证驾驶人数量达2750万人。从驾驶人性别看,男性驾驶人达3.19亿人,占66.4132%;女性驾驶人1.62亿人,占33.5968%。综合以上种种数据来看,我国现在是绝对意义上的汽车大国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新能源汽车涨价已成定局论文(新能源汽车价格下降)
【百科解读】
人民车市讯 近日,乘联会公布数据显示, 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1.2万辆,同比增长141.4%,环比下降18.5%,环比降幅与2021年1月特征一致。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4.7万辆,同比增长132.0%,环比下降27.0%,环比降幅与2021年1月的25%特征基本一致。
车企方面,1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多元化发力,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以上汽集团与广汽集团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板块表现相对突出。厂商批发销量方面,有11家企业突破万辆,较同期大幅增多6家,其中:比亚迪93101辆、特斯拉中国59845辆、上汽通用五菱40007辆、奇瑞汽车21179辆、吉利汽车17036辆、广汽埃安16031辆、上汽乘用车14414辆、长城汽车13781辆、小鹏汽车12922辆、理想汽车12268辆、哪吒汽车11009辆。
乘联会分析指出,近期,随着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和锂矿等基础资源价格剧烈上涨,新能源车企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但新能源车的市场价格预计不会大幅度上涨,车企应有能力化解压力,继续保持2022年新能源车较快增长。首先,从市场反馈看,用户对于新能源退坡后的价格变化也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和预期。其次,由于终端新能源需求旺盛,产能不足,未交车订单充裕(包含大定锁价将成本转嫁给汽车厂商),价格微涨不会严重影响整体市场需求。此外,由于2022年补贴技术指标不变,电池与整车集成技术在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有望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降低百公里电耗等技术指标获得更好的补贴支持。补贴技术指标的稳定也有利于行业平均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减缓部分企业政策追随策略下的投资压力。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