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氢燃料电池车(2022冬奥会氢能源燃料车)

【百科解读】

商业运作已经成为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奥运会当中大量的出行环节,汽车品牌赞助成为了历届运动会当中屡见不鲜的环节。

赛事这一平台不光是车企借机宣传让消费者深入了解当下主流产品的契机,也是展示未来一段时间内技术进展与规划的主要手段。

氢,2022冬奥赛事用车的主题

以此次北京冬奥会为例,这是中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后首个世界级的体育盛会。各位参赛的运动员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而对于赛事主办方来说,需要挑战的目标是“史上最环保奥运会”。

丰田是北京冬奥会的主赞助商之一,赛事服务用车当中除了市场常见的混动车型外,整体的的电动化程度也创下新高,这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氢能源技术应用。

2022北京冬奥赛事期间,丰田共提供2205辆不同种类车型,140辆MIRAI和105辆柯斯达尤为抢眼,这两款车型均为氢燃料电池车。

其中,MIRAI是第一次大规模导入中国市场;柯斯达氢擎则是专门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设计开发,由丰田中国研发中心进行研发,在四川一汽丰田进行生产,该款车型为丰田汽车第一次在海外实现氢燃料电池技术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本土化”。

除此以外,还有搭载了丰田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北汽福田氢燃料电池巴士共计200余辆投入到赛事运营,得益于丰田与北汽、亿华通三方的共同合作成果,相较于2008北京奥运会当中仅3台的氢燃料电池大巴,数量有了明显的攀升。

在冬奥会当中展示氢燃料电池技术,本来是一个很聪慧的做法。

目前,纯电动车型是当下符合绿色出行的主流选择,但是众所周知,动力电池由于受技术影响,存在续航里程方面的短板,尤其是在气温更低的寒冷地区。

此次冬奥会转战于北京、延庆与张家口三个地区,涉及路线更长且道路种类更广,既有传统的城市路段,也有上下起伏的山路,再加上赛事期间的大范围降雪,更是加剧了路况的复杂程度,这对于赛会用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目前得到的信息,服务于赛事的冬奥车辆均保持了良好的状态,以柯斯达氢擎为例,其能够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气温下正常启动,并且电驱的特性让其动力输出得到保障,能够在坡度较大的山区游刃有余。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聚焦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探讨政策法规与规模化发展

【百科解读】

9月17日上午,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政策法规与规模化发展”主题峰会在京召开。峰会邀请国内外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法规建设、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市场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凝聚思想、汇聚共识、探索道路,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迈向新台阶。峰会由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理事长张相木主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出席峰会并致辞。郭守刚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推动着汽车产业形态、能源消费结构、交通出行模式和社会运行方式等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通过政策法规创新、测试示范试点推进等加快战略布局。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车路云融合发展思路,发挥政策法规引领作用,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规模质量双提升。作为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坚持多措并举,在技术标准创新、测试示范试点、政策法规完善等方面协同发力,努力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未来,工信部将从以下四方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一是推进标准研制和准入管理,二是优化测试示范应用环境,三是强化网联基础设施,四是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局长、联合国欧洲经委会自动化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作组主席理查德•达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席专家张永伟,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公维洁,联合国GRVA自动驾驶测试技术工作组主席、日本JASIC日内瓦办公室主任野中秀紀,交通运输部公路院ITS中心副主任宋向辉,北京镝石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贞等8位嘉宾,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真知灼见。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

徐长明指出,“95后”消费者正在成长为购车主力人群,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各个领域,助推了消费者对科技赋能汽车的普遍期望。他表示,我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表现出强烈的偏好。从数据上看,截至2022年8月末,我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352.7万辆。2022年1月至8月,国产电动车乘用车渗透率平均值达到25.9%,电动车已经从上下两端向中端发展。2022年1月至7月,A级电动乘用车销量达到110.6万台,环比增速68%。

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局长、联合国欧洲经委会自动化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作组主席理查德•达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重庆充电桩app(重庆充电桩最新政策出台)

【百科解读】

电力工人正在检查移动充电桩。贺婷婷摄

人民网重庆9月30日电 “你们的移动充电桩太方便了,解决了我们充电打挤的问题。”9月29日,前来充电的电动汽车车主如是说。近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在渝广高速静观服务区等18个充电站投运了44台移动充电桩,这标志着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移动充电桩得以规模化应用。

数据分析把脉“充电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电动汽车出行方式,截至9月底,重庆市电动汽车保有量24.17万辆,同比增长89.84%。

为做好充电服务供给,国网重庆营销服务中心依托重庆市新能源车桩监测平台开展车桩联合分析,受跨区域出行需求拉动,车桩比时段性失衡、“充电难”的问题逐步显现。

一方面,高速公路“潮汐”特点突出,即充电桩“平时闲置多、假期不够用”。以2021年国庆节为例,假期高速公路充电桩使用频次是平时的2倍;另一方面,假日充电频次“首尾两端高”特征明显,假日“首尾两端”使用频次明显高于中间,导致局部站点充电排队,2021年春节期间充电等待次数在1次以上充电站12座。

技术创新开“良方”

对于此类充电需求,若采用建桩“扩容”传统方式,不仅场地协调难度大、施工复杂、建设周期长。同时,会因充电“潮汐”现象,造成平时充电桩使用频次减少,导致站点整体利用率偏低。

为解决此类特殊充电需求,国网重庆营销服务中心开展充电技术创新,研制“智能插座+移动充电桩”的组合式充电装置,在充电区域部署智能插座,通过移动充电桩与智能插座的快速插拔式连接,实现充电站的充电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同时,在夏季避暑期间,充电桩可移动至旅游景区满足季节性充电需求;在平时,也可移动至城市公用充电站,拓展充电服务有效供给。

历时1年,国网重庆营销服务中心终于成功研发相关产品,并形成5专利(已授权2项)。

试点应用验“疗效”

今年3月初,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率先在铜梁围龙服务区投运首批4台移动充电桩,在设备到场后4小时内,将充电站的服务能力提高50%。今年“五一”期间,两站充电量同比增长30%,其中90%以上由移动充电桩贡献,单桩日均充电量达到330千瓦时,全年充电量预计达到48万千瓦时,有效保障了沪蓉高速围龙服务区沿线的电动汽车绿色出行。

在试点基础上,国网重庆营销服务中心对优化布局移动充电桩内部结构,使其尽可能便捷。同时,联合国网重庆电动汽车公司开展深化应用,本次将在包茂高速、沪渝高速、渝广高速等热点线路的18个服务区投运44台移动充电桩,可大力缓解国庆期间排队充电问题,助力市民跨区域绿色出行。

下一步,国网重庆营销服务中心将基于“智能插座+移动充电桩”,探索多场景充电服务方案及商业模式,为满足市民绿色出行提供坚强充电保障。( 刘政宁、陆兵、汪会财)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76033840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41594806@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